大脖子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保成王建设姜强探访长岭古道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业医院资讯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3568.html

在修武县的西北部的西村乡,有一条千年古道,它东南达恩村(即古时修武县的商业重镇承恩镇),西北到达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柳树口则是古代凤台县(历史上还有高都、晋城县之名,为泽州府治之地)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隘。这条古道,因长岭村是其必经之处,同时也是古修武境内在古道上的最后一个村庄,故而以该村村名命名这条古道,称之为长岭古道。

一、长岭古道的起源和路线长岭古道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近年来在其周边村庄出土有战国时的铜矛和铁箭头,说明长岭古道在当时也是一条军事要道。事实上,战国时期,这里是秦韩魏三家互相征伐之地,修武一带反复易主,连接山阳城(今焦作市墙南村一带)与当时高都城(今在晋城市泽州县境内)的,惟有这条古道。泽州县柳树口泽州县*围村这条古道,其主道为:从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向北入山,经东交口、西岭后、连阴寨、长岭,到达双庙后即进入古凤台(高都、晋城)县境内(今属修武县西村乡),向西经封门寨、洞河,过洞河,走楼梯圪台,翻山越岭,向西北经草张、槐庄胡同、支弓坨、杨小掌、东大张、东南庄、忽雷水、小南坡、南庄、*围、大坨、高甸,到达柳树口。从西岭后到长岭约20余里,从长岭到双庙约8里,从双庙到柳树口约40余里。从双庙另有其他几条小道,可通往他处。一条是从双庙向北,经后河、影寺,到达山西罗汉辿,再向北经南稍、薛星,到玛瑯山,玛瑯山与河南修武的马头山隔河相望(河即是流到影寺的东大河),遥相对应,这一带是古代马牢川(又名马牢关)的所在地,从这里可以到达陵川和潞州。一条从双庙向东北过返头岭、过风口,到陪嫁妆,再向北经交粮河、桃园、大水峪,进入山西后到达苏洛。这两条都是通往晋城泽州各处。凤台县志绘制的过风口图现在的过风口此外,还有一条从西村山门河进山的古道,与长岭古道也有一定联系。这条古道从西村向西北经柿园到达甲板创,从甲板创北上,经关房掌、荻池岭、大山垴、跌折腰,到达过风口。这条路通常在雨季通行。旱季时则从甲板创的另一个小自然村核桃园北上,经黑羊圈到返底,在返底村向东北可达过风口,称之为东阪;向西北可达返头岭,称之为西阪。这条路向西南可达双庙,向东北经过风口到达陪嫁妆后,继续向东北进入山西省陵川县境内,经老肥沟、四里口、望洛、军寨、庙凹,到达陵川夺火村;在西村山门河出山后可达修武商业重镇待王镇。通往晋城的长岭古道和通往陵川的东西阪两条古道互有联通,并有小段重叠。二、长岭古道的历史功用探访长岭古道长岭古道,向东南经西岭后、东交口,在当阳峪出山,到达修武重镇承恩镇;向北到达双庙口,双庙向西到平顶窑封门寨,过大河,翻山越岭,到达柳树口。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称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一带是“夏王之国,左天门之险,右天溪之阳,卢泽在其北,伊洛在其南,有此险也”。自古以来,泽州一带就是山西割据*权与中原割据*权对峙的前沿。双庙至平顶窑,有九座兵寨,形成布袋阵,保护着此处的古道。出了九寨关,过洞河,上楼梯圪台,又有支弓坨居高临下把守着这条古道。支弓坨,顾名思义,当时守军在这里架有类似投石车之类的武器,只不过这种投石武器居高临下,对于只有一条又高又陡的山路进行仰攻的部队来说,更具有杀伤力。所以,敌人即便过了九寨关,也很难攻上支弓坨。这样的军事部署,可见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淹井河平顶窑的自然村淹井河有一个名为“佛岩之铭”的隋代摩崖石刻,这些文字更是印证了这样的推测。隋初开皇四年(年)凿刻的佛岩之铭摩崖石刻有多字,字多漫漶难认,但从残留的铭文中,可以知道,佛岩寺上方的山峰为仙岩山,因此石佛而得名。此处曾是一地名区,位置险要,风景奇绝,“接五岳之斜峰,处三囗之中游”,“棇八卦而散风云,握九达而排冲要”,“俯临邙坂,左眺泉淇,右通河洛”。握九达而排冲要,极言此处地理位置重要。俯临邙坂,邙坂,当是邙山。左眺泉淇,泉当为百泉,淇当淇水。右通河洛,河洛自然是洛阳巩义一带了。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也难怪要在此修建如此密集的关寨了。泽州县玛瑯山据《泽州府志》、《凤台县志》记载,“九寨所处为凤台与修武之界,山势犬牙相错,悬崖断洞,石栈盘云,为河南至柳树隘”。古道上的双庙口是古代山西泽州凤台县连接河南怀州诸县的十三口隘之一,也是由河南修武进入山西的第一个口隘,当地百姓过去称之为“卡”。据光绪《凤台县续志》:“双庙口,顺山腹里单行小路三十里至。”又载:“口为入境小道,在县东南。口外接河南修武大王庙并河内北叶村。”具体位置即在今天的青龙峡景区山门处。双庙口隘在冷兵器时代十分重要。据光绪《凤台县志》记载:“关隘而在凤台,尤要之要者也。盖太行一带,毗连豫省,如堵如屏,实为全晋门户。”本村武举郭再汾,即任凤台县隘口防堵绅士,负责把守双庙口、过风口和柳树口,郭再汾曾带家丁配合官军在这里扑灭了修武起义饥民孟昭列等一千余人。双庙口在凤台县志里被称为“全晋门户”,虽然有些夸张,但其战略地位肯定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条古道除了经柳树口直达泽州外,无论从*围、柳树口向西都可到达玛瑯山。玛瑯山与河南修武的马头山隔着东大河遥相对应,极为险要,是古代著名的马牢川(又名马牢关)所在地,另外从这里可以到达陵川和潞州。因此,古志称之为“要之要者”,也未尝不可。长岭古道的另一个大功用是泽商南下河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泽商和潞商全称潞泽商人,是晋商的先行者和重要组成部分。泽商是指山西东南部泽州盆地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一带借经营铁、煤、硫磺、桑蚕、盐业等物资起家的商人。《战国策》中“骐骥之挽盐车,垂头于太行”,说的就是有许多良马驾着沉重的盐车,极其艰难地在太行山崎岖的山路口跋涉的情景。泽州在宋金、金元时期前线对峙的地方。当时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泽商南下的主要道路在沁阳和博爱(大口、小口),同时还有其他道路分布在泽州和怀庆府之间,长岭古道即是其中的一条。泽州的铁货、煤炭、桑蚕、盐等,经长岭古道到达修武,河南的粮食、布匹、竹器等也由此到达山西泽州一带。三、古道上的历史遗存长岭古道长岭古道既有军事战略价值,又有通商功用。千百年来,无数的军人、商人以及行人,行走或者驻守在这条古道上。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另辟蹊径新修了山区公路,特别是博爱柏山经大底、小底到达柳树口公路的修通,使这条千年古道日渐荒废,今天已经无人行走,大部分湮没在荆榛丛中,难寻踪迹。但仍有一些遗存,在昭示着这条古道曾经的历史和荣光。连阴寨古道边的石臼在西岭后通往长岭二十余里的古道上,每两里地就有一个就地取材凿就的石臼,这些石臼常年存有雨水,上盖石板,一防蒸发,二防野兽往水里屙尿。这些石臼里的存水,就是提供给行路人饮用解渴的。这段古道上共有十个石臼,大部分因七十年代修建西岭后到长岭的新路而破坏,在今天连阴寨的古道旁,尚有一个这样的石臼,在昭示着曾经的古道热肠的含义。长岭村南古道旁的古流苏树在长岭村南的古道旁,有一棵超过三百年树龄的流苏树。流苏树是木犀科流苏树属的植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落叶灌木或乔木,树形高大优美,枝叶茂盛,初夏满树白花,如覆霜盖雪,清丽宜人。因其开花是正值收麦时的农历五月初,所以当地人又称这种树为“五月雪”。长岭村人说,这棵树开花时,满山坳里都是香的。村里人还传说,这棵树是清朝初年种的,同时立在这里的还有一通山西河南的界碑。根据界碑的位置,长岭村应当属于山西。但因这里的村民过去一直都属于河南管辖,从感情上不愿意归属山西管辖,就把界碑向北移动到了村北的河沟里,这样山西、河南就以河为界,长岭仍然归河南管辖,这条河也被称为界河。现在的流苏树高约五米,并且已经有两抱粗细了,但它的树冠并不繁茂,与树干不成比例。原来,在年8月,这棵树险些被不法分子盗走,当时有三个不法分子前来盗伐这棵古树,为了便于运输,他们先伐去了几根主要的枝杈,就在这时,他们被村民们发现,不得不仓皇逃走。虽然古树没被盗走,但树身受到了很大伤害,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原貌。当时的大河报还报道了这个事件。中军寨古道上最大的遗存就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九寨关。九寨关的九座兵寨位于双庙到平顶窑村一带的崇山峻岭上,它们呈梯形分布在九座山峰之上,自东向西分别为副寨、土岭寨、下平顶窑中军寨、滚石山大寨、滚石山中寨、滚石山小寨、上平顶窑大寨、小寨、封门寨。九寨遥相呼应,安扎在中原入晋蜿蜒崎岖的古道四周。九个兵寨的面积从平方米至平方米不等,寨墙均为块石、片石垒砌,保存完好程度不同。中军寨瞭望口副寨位于九座古兵寨的最东端,距青龙峡牌楼1公里,呈不规则圆形,西墙宽2.6~3米,高4~5米;北墙高2~3米,南墙高1~2米,东墙较低,东南角有烽火台。上平顶窑大寨土岭寨保存有兵营大小不等的小宿舍三十余间,寨门左侧南墙有浮雕镇寨麒麟兽,东侧石拱圈门嵌砌有明崇祯十一年(年)由守军探司李山率众兵补修寨堡的记事石刻一方,寨南有军用水窖两口,口径0.6~0.7米,深约7~8米,口沿均为整石凿口而成,口沿处有凹下去0.2米的口沿,两边系铁环可以锁上井盖,可见军队用水是严格控制的。下平顶窑中军寨为负责指挥的中军寨,呈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四周1米宽的寨墙完好,西、南两面辟寨门,可沿石阶而上,7米高寨墙及墙上的掩体、女儿墙均较完整。寨东有军用残破水窖一口。滚石山大中小三寨位于九寨北部,与中军寨(下平顶窑寨)隔河相望。上平顶窑小寨位于最东边,呈长方形,东西长40米,南北宽25米,残高2.8~3.5米,宽1.5~2米,西墙有一寨门,宽1米,高2.8米;中寨整体呈螺旋式,东西长70米,宽40米,有房29余间,墙宽1.5~2米,高3~4米,寨门位于东北角,中心寨堡下边有“咸丰三年(年)大乱修”数字,字体不规则,寨中有烽火台。大寨东西长百余米,残破严重。上平顶窑小寨已经基本无存,大寨因为较难攀登,保存尚且完好,数层寨墙,北面士兵驻守的营房,最高处和北、东两侧各有一个烽火台。封门寨封门寨,九寨关最西一寨。此寨据守险峰,旁有小径曲折可通,其下由自然山峰形成一个只有数米宽的山凹,成为过往兵马、客商的惟一通道。又由于其他八寨分布的形势为口袋式,这里就成为口袋的惟一出口,此处也就成了封住口袋的最险要关隘,加上其地形如门,自古有封门之称,因而其寨被称为封门寨。如今的封门寨城依然雄踞在封门的右峰上,保存下来的寨墙高一到二米,寨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寨下还有一座古代将士墓葬。封门寨上的烽火台九寨关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从瞭望、信号到供水、供粮、宿营等功能完备,保存完整,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它的发现,为史家研究古代军事兵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九寨关之所以有如此完好的遗存,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便到了清末还一直在使用,并且不断修复。从平顶窑兵寨上眺望远山群山苍茫,岁月悠悠。古道已经渐渐成为历史,但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则是更上一层楼。如今,即将消失的古道就像一条无形的项链,它所经过的村庄,如东交口、西岭后、长岭、双庙、平顶窑、后河、桃园等,基本上都是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钻石、明珠,在全县全力打造乡村美学,发展全域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的今天,发出夺目的光芒,成为山区人民最引以自豪的财富和资本。(配图:秦福安等)往期链接

王保成

宰湾,一个山村的传奇

王保成

五里源乡村名来历(上)

王保成

五里源乡村名来历(下)

王保成

令人向往的后河村

王保成

大沙河初探

百家岩稿酬与奖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